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观察经济活力的“晴雨表”。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作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中国外贸如何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打造新优势、闯出新天地、展现新作为?

  新春过后,记者赴浙江、江苏、广东、重庆等地走访调研,深入车间厂房、产业园区、边境口岸等一线,跟随企业向“新”求“进”的步伐,感受中国外贸发展的底气、活力与韧性。

  快马加鞭,铆足干劲开新局

  企业的忙碌里,升腾着经济的温度。

  2025年2月9日,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户在店铺门口张贴新春横幅。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春节休市刚过,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里不少商铺的老板已忙得不可开交。

  “假期不少老客户线上咨询订货,开市第一天就下了20多万元订单,实现‘开门红’,预计今年销售额有望同比增长超过10%。”力天玩具商铺老板娘陈美君告诉记者。

  行走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火热劲儿扑面而来。9日,“世界超市”义乌迎来蛇年开市。当天,7.5万商户开门迎客,210万种商品迭代上新,市场总人流量达23.5万人次,为近三年来新高。

  在万里之外的阿联酋,苏州速迈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吉龙正带领公司外贸团队,奔走于乙巳新春过后企业的第一场展会。

  “由于3D显示、4K影像等技术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企业最新研发的外视镜、手术显微镜等数字化产品获得了来自阿联酋、沙特、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客户的青睐。”王吉龙说,“参展让我们看到更大的市场空间,接下来要进一步拓展中东及非洲市场。”

  人勤春早争朝夕,跃马扬鞭正当时。

  2025年2月2日,工人在吉林化纤集团国兴碳纤维有限公司碳化二车间整理碳纤维原丝。新春伊始,吉林化纤集团国兴碳纤维有限公司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订单。新华社记者许畅 摄

  从“第一批订单”到“第一场展会”;从春节期间开启“不打烊”模式加紧生产赶制订单,到争分夺秒变身“空中飞人”出国洽谈或参与展会;从港口吞吐量创新高,到中欧班列密集发车……

  不少企业满弦开工,成为外贸经营主体迎难而上、主动出击的生动注脚。

  回看2024年,我国外贸经受住多重挑战,交出一份令人瞩目、“新”意十足的成绩单:总量首次突破4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连续8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展望未来,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增多,新的一年我国外贸稳增长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敢于迎难而上,才能迎刃而解。“不出海就出局”“不能等风来,要主动追风”……记者调研发现,识变应变、锐意进取已成为众多外贸企业的坚定选择。

  2025年1月29日,农历新年重庆地区首趟中欧班列在重庆团结村站发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眼下,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门业生产工厂正开足马力保障一批海外项目订单按时交付。开年以来,公司仅1月份就出口门类产品约5万套,产值同比增长9%。“通过不断优化迭代,我们的产品广获欧美等地客户认可。”公司副总裁仪文说,企业将继续提高研发投入,加大定制供应,更好应对各种外部变数。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表示,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制造业产业链优势,且经济基础稳、潜力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存量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加之企业“苦练内功”,将为外贸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主动作为,拓展发展新空间

  2025年2月17日,用户在DeepSeek手机客户端上提问。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近来,以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游戏科学等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被外界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

  2025年1月28日,杭州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央视春晚后台。新华社发

  “企业生产的四足机器人销量已占全球市场份额超60%。”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孙宝岩说,企业将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为“中国智造”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贡献力量。

  如今,要想在越来越“卷”的国际贸易中脱颖而出,外贸企业必须主动作为,向“新”而行——顺应新趋势、瞄准新产业、打造新品牌、培育新模式。

  基板制作、芯片组装、整体装配……经过一系列工序后,一台台配备多项“黑科技”的壁纸电视有序下线。这是记者在广东省深圳市石岩街道的创维电视工厂车间看到的一幕。

  这些电视所拥有的Mini LED背光技术,让画面色彩鲜艳,但亮而不溢,能带来更佳观影体验。“受益于科技驱动、品质升级和文化融合,我们2024年电视出货量保持全球前列。”创维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家电、服装、家具等“老三样”加快转型焕新,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发展势头迅猛。2024年,我国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过2000亿元;锂电池出口39.1亿个,创历史新高;电动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

  2025年2月10日,杭州云深处科技的工作人员在展示“绝影”系列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新产业塑造新优势,新业态孕育新动能。

  眼下,苏州贝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鋆正忙着对接海外主播、联络欧美时尚博主。这家以婚纱礼服类产品为主要经营业务的跨境电商企业不断推出新品,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5%。企业计划今年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的本地化生产经营能力,持续扩围“朋友圈”。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魏浩表示,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支撑。“随着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高度融合,监管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外贸提质增量的新空间还将不断拓展。”

  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全年进出口2.63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1万亿元。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占出口比重同比提升至21.8%。海外刮起的“中国风”里,展现着“中国制造”难以替代的竞争实力。

  今年3月,老牌汽车品牌——长安汽车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将在泰国罗勇正式投产。

  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荣看来,加强全球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链出海已成趋势。“我们希望实现从品牌建立到研、产、供、销、服一体化的全体系出海,让更多海外消费者体验到中国品牌的科技产品和优质服务。”

  着眼长远,双向奔赴育新机

  2025年1月9日,轮船靠泊在河北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卸载(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在江苏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外的克诺尔车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操作间里,记者看到维修人员正熟练地检修液压制动夹钳故障。

  据企业关务经理林丽萍介绍,这些来自亚太地区终端客户的液压制动夹钳,是根据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优惠政策保税进口至国内的。公司去年保税维修业务进出口值同比大幅增长46.7%,预计今年仍将保持向好势头。

  政策是引导发展方向的“指南针”。政府与企业“双向奔赴”,才能为外贸质升量稳注入更大动能。

  在近期密集举行的地方两会和各地“新春第一会”中,稳外贸成为关键词之一:广东看好非洲、南太平洋岛国等市场潜力;上海表示要千方百计扩大增量,在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上下功夫;重庆将加快构建“线上+线下”同步运行的外贸综合服务体系;浙江强调要持续打好“稳拓调优”组合拳……

  2025年2月13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一光伏组件企业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新华社发(阮雪枫摄)

  与此同时,多部门也出台措施助力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商务部将鼓励贸易全链条数字化发展;海关总署将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模式创新;金融机构将加大对外贸易领域信贷投放和对小微外贸企业及贸易金融支持力度;中国贸促会组织“新春出海首团”赴哈萨克斯坦,推动两国企业开展经贸洽谈……

  展望未来,一系列政策举措将释放重大利好,助力外贸企业轻装上阵,打开更大市场,迎来更大机遇。

  今年4月,重庆润通科技有限公司在越南新投资建设的生产基地即将投产,预计今年产值能达16亿元。

  “坚持练好内功,做好创新发展,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应对变局,迎难而上。”谈及未来发展,公司通机事业部总经理冷文强话语坚定。

  千磨万击还坚劲。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外贸定将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直面风雨的身姿愈发坚挺,在锻造新优势中展现更大新作为。

  文字记者:于佳欣、邹多为、李晓婷、丁乐、刘巍巍

  视频记者:郭琳、于晓苏、张啸诚、张硕

  海报设计:张桢

  统筹:刘羊旸、李安、方思贤、王文源、孟洁

[ 责编:杨煜 ]